艺术教育的联想

在家辅导孩子功课,乐理教材第一页就写到了音的四种性质:音高、音程、音强、音色,联想到绘画(基础——素描)教材 Successful Drawing 中介绍的,“We learn to distinguish one appearance from another, in size or proportion, in color, and in texture.” 简单说来,图像区分是通过大小/比例、颜色、材质,这个是绘画大师的总结,也可以说是代表人的智能对于图像的识别甚至洞察。在目前机器学习的图像识别方面,通过训练获得的洞察是什么,有没有透视的概念?

其实最近在了解人工智能过程中整体感觉下来,人类和机器主要的差别是人类可以利用多模型优化认知,在无法通过大量运算训练的条件下,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,也可以说是效率更高(这一点在AlphaGo上体现的比较明显)。机器的算法从维度上来说还是相对单一,有点类似一招鲜,通过训练量(计算)来弥补。一个小孩子认识狗,估计是通过图片、视频(通过媒介和亲眼所见)、听、触摸,无需通过成千上万次的训练即可以分辨出狗,但这个准确度跟动物学家的理性认知肯定还是有很大差距,这个差距就是训练量和训练过程中的抽象总结。而机器学习在认知动物方面是要达到什么水平,小孩子还是动物学家?

今天看的YouTube上分享的UCSF免疫系的Journal Club,特意又感受了一下YouTube上的字幕,公共英语识别应该达到很高的准确率了,但是对于医学专有名词的识别问题还是非常大。医学领域里面有类似SNOMED这么成熟的词表系统,为什么不能整合呢,如果要做医疗知识图谱的话,(可获取的)医疗资料的量可能不比网上可以抓的公共语言语料数量,直接靠训练得出机器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应该困难很大吧。如何借鉴人的智能提升机器学习的效率?在教育孩子时也在观察和反思人的思维形成,或许对未来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学习有帮助。

发表评论